讀書心得:死後四十種生活(SUM: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死後四十種生活(SUM: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作者: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
譯者:郭寶蓮
插圖:伊卡魯斯
出版社:小異
系列:不在
閱讀版本:試閱本/膠裝/單色印刷/普級/50頁

剛收到試閱本的時候,心裡想的是「有東西嗎?」

才50頁耶!

看完之後,心裡想的是「這是今年十大重量級小說之一」,絕對要狂推啊!

正如書名「死後四十種生活」所述,本書是40則短篇所構成,講得全是「Afterlives」,死後的事情。

只要是人,多少都會去想死後會怎樣?

怎樣?

其實,都是「我希望怎樣」,因為沒人從那邊回來過。(耶穌?如果你相信的話,請記住,耶穌「跟我們不一樣」,不能列入統計。)

是低,是「我希望怎樣」,這可是重點啊!這表示從小到大,我對死亡之後的一切,已經有了許多種想像,種類之多,絕對難以統計。

所以我很瞭解菲利普‧普爾曼(Philip Pullman)為何會說:『《死後四十種生活》真是太棒了。我邊看書邊咬牙切齒懊惱自己怎麼沒先想到這種好點子。』

因為我也一樣。

作者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是位神經科學家,主要是研究時間知覺,難怪他會對死亡這個議題感興趣,畢竟,從古到今有無數作家挑戰過死亡的想像,更不用提所有的宗教都是為了解釋「不可知」--尤其是「之後的世界」而產生的。

這一點很有趣,你覺得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呢?如果你有虔誠的宗教信仰,那好,你已經知道死後的世界是長什麼樣子的,畢竟所有的宗教都專門強調這一點,尤其是賞罰系統。

問題是,神太多……

還有人像我一樣的懷疑者,或者說跟作者一樣,是「可能論者」(possiblian),也就是「我承認我不知道,我持續尋找答案,並保持開放態度,但絕不盲從」。

那對我這種鐵齒的人來說,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慚愧的說,我真的不知道,而是「我希望怎樣」。

正因為如此,這本書跟我的波長超合得,倒不是說我相信他書裡寫得死後世界(40種全都不一樣啊!),而是我也有同樣的想像,有些甚至跟作者類似。

這可夠我樂的。

但這本書不是只有這種價值,其實他給了我很多反思,也就是說,如何讓死亡的議題成為人生正面的存在

你相信宇宙會追求平衡,讓死後的世界針對生命做出賞罰嗎?

你相信宇宙的循環,以及來生嗎?

你相信死亡的終結狀態會持續到永遠嗎?

你相信死了後什麼都沒有嗎?

你相信死亡只是生命型態的改變嗎?
……
你可以相信無限多種,用來安慰自己的生命、用來紓解愛人逝去的悲傷、用來滿足敵人死亡的快感、用來解釋天災人禍及一切機率問題。

死亡,一直是跟生命連結在一起的議題,我們談論死亡,目的是滿足我們最大的想像--『』。

是低,想像死後的世界,其實就是想像自己成為神的途徑,這輩子不能掌控的,下輩子再來--透過這輩子先想好

所以像我這種人可以胡思亂想,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在其宗教教義下努力追求、掙扎,甚至意圖欺騙、誤導、討好神靈(老實說有多數的宗教行為目的都是這一個,甚至閒著沒事單純念神明的名字也好)。

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只要你不要構成「現實生活」的傷害就好。

偏偏我們有太多迷信,比方說跑去香港算命這種無聊的蠢事,一看就知道是壞事作多了需要「用點奸招對付神明」(這表示神明可以欺騙與收買,這種程度也好意思當神?),真是讓人笑死了。

這本書絕對能充分勾起你的想像,但也絕對無法滿足你的想像,因為人的想像是無邊際的,也許,改天我們也能擁有自己的四十種想像,但同樣的,我們還是可以繼續擁有更多四十種想像,只要我們繼續想像,我們就能繼續活著,直到謎題揭曉的那一日。

書裡有些段落很容易讓人想到其他作品,比方說有段講到人類的生命是用來解答的,剛好跟 銀河便車指南看法一樣,真是有趣。而且這本書文筆非常優美抒情,跟宇宙連環圖(這本書講的是宇宙的演變與生命的意義)有拼,兩者同樣在討論宇宙的大哉問,卻也不約而同的使用短篇抒情體裁來描寫,也同樣給人感性面受到哲思拍打的美妙體驗,一同推薦給各位。

附帶一題,本書插畫水準很高,雖然試讀本的圖很小,但看得出來內容很有意思,一併推薦。
Reblog this post [with Zemanta]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