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漫畫原來要這樣看 Understanding Comics:The Invisible Art

漫畫原來要這樣看
Understanding Comics:The Invisible Art
作者: 史考特‧麥克勞德
原文作者:Scott McCloud
譯者:朱浩一
出版社:愛米粒
出版日期:2017/01/12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346887
叢書系列:非虛構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久聞其名的一本書,結果在書展的時候忘記要找這本,只好乖乖回家用訂的。

只能說,相見恨晚。

還是先來講一點自己的故事,我是那種從小就愛看漫畫的人,超愛的,不過家裡沒多少漫畫可以看,只有幾本小叮噹和老夫子。但托畫家老爸的福,至少他不會禁止我們看漫畫,實際上,他也很愛看卡通,我們都是全家一起看的。當然,也還好我的成績還可以,所以可以理直氣壯的一直看漫畫甚至畫漫畫,是的,我幼稚園就已經在畫漫畫了。

現在漫畫依然飽受污名,但要跟戒嚴時期比可差遠著。我剛要上小學的年代,正是宋楚瑜當新聞局長的年代,也就是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歷史文化管制與傳統破壞最嚴重的年代,戒嚴時期當然沒多少藝術空間可言,漫畫當然更是罪惡淵藪,你甚至可以看見國語日報上面有小朋友投書要禁止漫畫這種國外傳來的罪惡誘惑,怎麼看怎麼噁心。但作為一個從小把黨外雜誌當課外讀物的人來說,國民黨要洗我腦,門都沒有,於是我更愛看漫畫,高中時甚至開始學魚夫畫諷刺漫畫。

到了大學,當年全國只有兩間大學有相關社團,一是台大卡通漫畫研究社,二是成大動漫社,還好有上台大,裡所當然會加入卡漫社,繼續研究。

對,研究,既然叫做「研究社」,就不會只是看漫畫這樣簡單,也不是鑽研畫技這種(雖說的確有創作組這個次級團體),而是真的在研究卡通漫畫這種「藝術」。

是的,「藝術」,所以世界各國很多的創作流派都開始接觸,那可是新世界,畢竟大學以前能接觸的漫畫來源只有三個國家,日本(主要來源)、台灣(烏龍院之類)、香港(老夫子),還有乖乖附贈的美國超人漫畫,但數量很少。

因為許多神人級學長姐的帶領,我開始接觸各國漫畫,甚至在台師團契,都因為學長豬頭皮的蒐集的關係,看了一堆歐洲動畫,不然那個年代的ACG資源可不是普通匱乏(當然,我也有跑電動玩具研究社,其實我也只參加這兩個社團)。

之後有幸加入老牌同人誌團體莫麗斯(當然早就倒了),還有幸參加在松山機場展覽中心辦的第一屆同人誌大展,當年都是用影印機加上手工裝訂,勞力密集產業啊!小卡更是手工現場繪製,一張一張畫的。

是的,台灣的漫畫在華儒奴教育與文化體系裡面,一直掙扎著,其實現在也只能算是「好一點」而已,但放眼全球,其實漫畫受到的歧視,依然是很全面性的,只是程度有別而已(別的不談,全國美展裡面,可以有西畫、水墨、雕塑、版畫、小說、詩、散文、攝影……但從來不會有漫畫這個創作項目)。

而「漫畫原來要這樣看」這本漫畫,就是在呼籲這件事情,呼籲大家正視漫畫作為一個介於圖像與文字,而且有著戲劇成份的藝術型態。漫畫在各「專精藝術」裡面被視為小道,但實際上他是集其大成者,不然你去看看火之鳥或者風之谷,你去看灌籃高手或丁丁歷險記,你去看娃娃看天下或櫻桃小丸子。

不過,也的確因為他是及其大成者,所以要找到大師級的人才就更加困難,那絕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就像音樂家的最高殿堂是歌劇一樣的,你必須同時精通音樂、戲劇、舞台、燈光。

但我們不會看輕歌劇作家、導演,但會看輕漫畫家。

很讓人不爽啊!好歹我也是連載過漫畫的人,現在私人名片上頭銜還是藝術家,就連我寫的小說「歸途」最原始的計畫也是畫成漫畫,但我也會西畫、攝影,在我看來,所有能表達自我創造出美感的活動都是藝術活動,當然也沒什麼高低之分啊!

而這本書真的了不起,我上面就只是在抱怨而已,但人家可是一步一步,從嚴謹的定義開始,建構出一個藝術「學科」的完整面向,是的,這是本漫畫,而且是很學術性,內容非常嚴謹的漫畫,但也同時使用了非常輕鬆愉快淺顯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彷彿是一門藝術史專門課程一樣的,算是很罕見同時在知識性與娛樂性雙方面同時有極高表現的漫畫作品,真的超級厲害啊!

好啦!畢竟他的確是比較知識性的作品,我也沒辦法從故事性或什麼敘事手法去分析這本書,但這本書不管是對漫畫有興趣、對漫畫的歷史與發展有興趣,甚至是對於鑽研漫畫技法有興趣的人都很有幫助,對,尤其是後者,這本書不是那種教你「畫」漫畫的工具書,但卻可能更實用,因為他描述的是一個藝術化的建構過程,這個才是一個真正高端藝術作品的核心,他教你「畫漫畫」。不然,任何繪畫技巧,在「逢澤理玖」這本書面前都沒有意義了,但這本漫畫可是非常棒的經典啊!

超級強烈推薦喔!

留言

liker